本网讯 8月16日至19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我校教师再获佳绩,公管学院胡安琪老师(团队)荣获新文科中级组二等奖,马志老师荣获课程思政中级组三等奖。至此,安徽建筑大学已连续四年在该项代表国内高校教学创新最高水平的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
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采用校赛、省赛和全国赛三级赛制。共有12.7万名教师参加校赛,3.4万名教师参加省赛,588门课程的2253名教师入围全国赛。大赛共评选出教师(团队)一等奖8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295项,优秀组织奖21项。
为全力备战此次比赛,助力教师在全国舞台上展现最佳水平,学校高度重视,为参赛教师提供伴随式、嵌入式支持。构建“专家诊断—问题聚焦—靶向改进—持续跟踪”的闭环备赛体系,多轮次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指导活动,邀请名师、专家围绕课程定位的精准性、创新特色的突出性、实施成效的可量化性等维度,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与指导。两位参赛老师及团队全力付出,认真参与每次磨课训练,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备战,最终走到国赛舞台,展现建大教师风采。
胡安琪老师(团队)围绕《民法分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大“真实问题”——民法知识与应用情境脱节、批判思辨训练不足、前沿技能实操薄弱等问题,系统构建了“情境嵌入—思辨协同—诊所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创新体系。依托智慧课程平台、AI辅助教学工具及产学研协同项目,实现了知识转化力、思辨力与践行力的综合提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法+AI”跨学科教学新范式,为智慧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课程解决方案。
马志老师针对《合同法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痛点问题——照搬法律条文,价值冲突的思辨不深入;缺乏真实情境,课程思政效果悬浮等,以时代融合、价值引领、数智赋能和情境育人为创新理念,深挖合同法中的思政元素、筛选优质思政素材、创新融入方法,系统性地开展了法律诊所、虚拟仿真、案例图谱、价值透视分析等情境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合同法规则和案例的毛细血管浸润学生心田,在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具有较好的可复制和推广价值。
学校将以大赛获奖为契机,加强成果转化,最大化利用比赛优秀成果,把获奖老师的创新实践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教师发展中心将系统总结备赛经验与获奖成果,面向全校开展教学创新经验分享系列活动,通过示范课观摩、主题沙龙、工作坊等形式,将先进理念与有效做法推广至全体教师,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徐洁;一审:许丹丹;二审:范晨晨;三审:胡大洋)
编辑:李欣;二审:谢炜;终审:徐庚阳